10月6日配资658,法国总理勒科尔尼向总统马克龙递交辞呈并获批准,其27天任期创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历史最短纪录,成为马克龙第二任期以来第五位下台的总理。

勒科尔尼在总理府发表辞职讲话。
这位被马克龙寄予“稳定政局”厚望的年轻总理“闪辞”,不仅暴露了法国政治生态的深层危机,更折射出西方民主制度在多重挑战下的治理困境。
仓促上任又火速下台。
从临危受命到黯然卸任,勒科尔尼的总理任期仅维持不到一个月,成为法国的又一个“短命总理”。
临危受命,匆匆上任。
9月8日,时任法国总理贝鲁因力推2026年财政预算草案引发广泛争议,在国民议会信任投票中未获通过,被迫辞职。
9月9日,法国总统马克龙迅速作出决定,任命国防部长勒科尔尼接任总理一职。
勒科尔尼的政治履历具备显著优势,出生于1986年的他,是2017年马克龙就任总统以来唯一全程留任的部长级官员,被法国舆论界定为总统“核心忠诚派”与长期政治盟友,其在政府任职期间积累的行政经验,成为马克龙选择他的关键考量。
马克龙的核心目标是希望借助勒科尔尼的忠诚度与行政能力,快速稳定政坛局势,推动2026年财政预算案通过,避免治理危机进一步升级。
然而,勒科尔尼上任首日,法国就爆发多轮大规模示威,工会与学生联盟联手发起“封锁法国”运动,巴黎地铁多条线路全面停运,戴高乐机场大量航班取消,马赛港码头工人拒绝卸货,部分城市还出现小规模骚乱,警方不得不动用催泪瓦斯驱散人群。

勒科尔尼上任首日,法国巴黎爆发大规模示威。
艰难开局,组阁受阻。
组阁是勒科尔尼上任后的首要任务,也是其执政危机的爆发点。
10月5日晚,法国总统府公布新一届政府首批成员名单,根据勒科尔尼提议,内阁共设18名成员,包括16名部长与2名部长级代表。
从人员构成看,新内阁与上届政府高度重叠,多数关键岗位官员留任配资658,仅国防、经济与财政等少数部门换人,且新任命的国防部长是广受反对派批评的前财长勒梅尔。
这份“换汤不换药”的安排遭到多方反对。
极右翼国民联盟主席巴尔代拉、极左翼“不屈法国”领导人梅朗雄均指责内阁缺乏实质变革,威胁在国民议会发起弹劾;执政联盟内部矛盾更显致命,共和党主席、内政部长勒塔约直言名单违背“与前任政府决裂”的承诺,暗示将退出政府,民主派与无党派联盟等小党也明确表达退盟意愿。
内阁名单本应凝聚共识,却沦为了激化矛盾的催化剂。在多重反对声浪下,勒科尔尼的执政基础迅速瓦解。
预算议程,彻底停滞。
勒科尔尼上任的核心使命是推动2026年财政预算与社会保障预算通过,但这一目标却难以实现。
当前法国财政已濒临红线:2024年预算赤字率达5.8%,公共债务规模占GDP的113%,远超欧盟3%赤字率与60%债务率的规定,惠誉已下调法国主权信用评级,穆迪计划10月底跟进下调。

过去200年法国政府预算赤字占GDP的百分比。
为扭转局面,勒科尔尼主动放弃使用绕过议会的宪法权力,寻求与反对党派协商,却因各党派提前布局2027年总统选举、只顾党争而毫无进展。
若政府无法在年底前提交财政整顿计划,将面临欧盟委员会追责,进而使执政失去核心价值支撑。
在内外压力叠加下,勒科尔尼于10月6日向马克龙递交辞呈,随后返回总理府宣布辞职,爱丽舍宫随即确认马克龙已接受辞呈。
法国政局动荡的外溢效应加速显现。
在马克龙第二届任期内,法国已历经五届政府,此次勒科尔尼的“闪辞”绝非偶然。法国总理更迭犹如走马灯的背后,是法国经济颓势以及社会撕裂持续加剧。

马克龙(左)与勒科尔尼(右)。
这场政治危机的影响远不止于法国。作为欧盟核心成员国,法国的动荡正在冲击欧洲一体化进程,并对全球经济秩序产生深远影响。
动摇欧盟治理信心。
法国政坛乱象带来的财政乱象正动摇欧盟的根基。
欧盟委员会已多次驳回法国的赤字削减计划,认为其“缺乏可行性”,而勒科尔尼的辞职让最新提交的方案沦为“废纸”。
这一危机可能引发意大利、西班牙等南欧国家效仿法国放松财政纪律,欧元区债务风险将再度抬头。
更深远的影响是,法国作为欧盟“双引擎”之一的影响力持续弱化,马克龙提出的“欧洲工业计划”因国内动荡被迫搁置,欧洲一体化进程陷入“停滞期”。
加剧全球经济不确定性。
法国政治动荡已引发全球金融市场震荡。
勒科尔尼辞职消息公布当日,巴黎股市大幅下跌,金融板块领跌,欧元对美元汇率也明显走低,法国国债收益率飙升至接近欧债危机时期的水平。

受勒科尔尼辞职消息影响,巴黎股市大幅下跌。
与此同时,意大利、西班牙等南欧国家债券市场开始波动,欧元区面临“核心不稳”的严峻挑战。丹麦银行分析师直言,这场危机可能让欧元区背上“欧洲病夫”的恶名。
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出警告,若法国政治危机持续,将一定程度上拖累全球经济复苏进程。
考验西方民主治理效能。
法国的困境折射出西方民主制度的普遍危机。
德国政府组阁谈判曾长期陷入僵局,美国两党在预算上问题不断,多次导致政府停摆,西方民主正从“共识政治”转向“对抗政治”。
受此影响,民众对民主制度的信任度持续下滑,仅有少数法国人认为“民主是最好的政治制度”。如果法国无法破解困局,可能就有成为西方民主“失效”的典型样本,引发全球范围内对政治制度的重新审视。
从目前形势看,勒科尔尼的辞职不是终点。新政府未来若不能推动各方达成政策共识,推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,那么法国的政局动荡还将持续……
文中图片源自网络配资658
胜亿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